新闻资讯
News
联系我们

合肥华诚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电 话:137-2107-1773
电 话:180-1990-6710
邮 箱:1578196994@qq.com
地 址: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长江西路446号繁华里11幢1703
四川省宜宾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呼吁有宜宾燃面相关史料的市民尽量提供文献史料,一起捍卫燃面正宗。
2011年6月,宜宾燃面制作工艺入选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从宜宾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获悉,目前,很多城市都有“宜宾然面”馆,但做法未必正宗。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好“宜宾燃面”这一宜宾的骄傲,目前,他们已经对“宜宾燃面”进行证明商标注册,但由于缺少县志和市志等历史资料做支撑,商标注册工作陷入困境。
宜宾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表示,希望通过本报,向掌握有宜宾燃面相关历史资料的市民发出征集,共同“保卫”宜宾燃面。
现状一家面馆一个味道
宜宾城区的大街小巷,不论是路边小摊,还是装潢豪华的餐厅,只要有面的地方,燃面绝对不可缺少,可以说,要是没有燃面卖,都不好意思在宜宾开面馆。然而,在这一派繁荣的燃面市场下,却有让市民和宜宾餐饮界扼腕叹息的事。
“一家面馆一个味道,有的面馆做的燃面料都不齐,搞得我这个天天吃面的面霸,都不晓得正宗的燃面是啥味儿了?”家在宜宾市翠屏区鲁家园的李先生说,他喜欢吃面,尤其是燃面,吃后浓浓的香味让他非常享受。在宜宾学院读书的张晓松是成都人,他说到宜宾吃了一次燃面后,就被燃面深深地吸引了,放假回成都后,他看到成都的街上也有宜宾燃面卖,于是吃了一碗,但感觉和宜宾的燃面完全是两回事,没有一点宜宾燃面的风格。
“如果不引起重视,这门传承了上百年的招牌恐怕会被搞砸。”“宜宾燃面”馆负责人赵素表示,燃面的传统制作工艺相当考究,光用料就要20多种,而且配合好下料时间和油温很重要。“现在一些卖燃面的餐馆确实有用料不足,工艺不精等问题。”赵素说,现在还在坚持传统制作手艺的店不多见了。
难题商标申请缺乏文献资料
为了更好保护宜宾燃面传统制作工艺,让更多的人可以在不同的地方都享用到正宗的宜宾燃面,不把“宜宾燃面”招牌搞砸。宜宾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目前正在积极准备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宜宾燃面”的“证明商标”。“申请工作目前遇到了一些难题。”宜宾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李庭芳说,由于缺少市志、县志等相关文献资料的证明,目前申报材料还需要史料来完善。
“大家都说燃面起源于清光绪年间,但这都是口耳相传。”李庭芳说,日前,通过宜宾市档案馆,宜宾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已经找到了1990年四川省烹饪协会的[1990]10号文件,关于“宜宾燃面”获“四川名特小吃称号”的资料证明,更多的资料还在搜集中。
如果您有燃面史料请告诉本报
面对目前申报过程中的难题,宜宾市餐饮烹饪行业协会会长李庭芳表示,希望掌握有宜宾燃面相关史料的市民可以尽快与华西城市读本联系,提供记载有宜宾燃面的文献(文字)史料,包括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地方志(市志,区志,县志),文化名人的藏书,以尽快通过申请“宜宾燃面”的“证明商标”申报。“申请到商标后,我们将制订对宜宾燃面的品牌保护等相关方案。”李庭芳表示,除了可以提供藏书等,如果市民有保护和推广“宜宾燃面”方面的好建议,也可以与华西城市读本联系,共同保卫“宜宾燃面”。
新闻资料
引火即燃故名燃面
宜宾燃面,原名叙府燃面,旧称油条面,因其油重无水,点火即燃,故名燃面。做工精到,用料考究。据传,早在清朝光绪年间便开始有人经营,是宜宾传统的名小吃。它选用本地优质面条为主料,以宜宾芽菜、小磨麻油等为辅料。
1997年12月,宜宾燃面被认定为“中华名小吃”。2010年7月,宜宾燃面制作工艺正式成为宜宾市翠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6月,又入选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证明商标,由对某种商品或服务具有检测和监督能力的组织所控制,而由其以外的人使用在商品或服务上,以证明商品或服务的产地、原料、制造方法、质量、精确度或其他特定品质的商标,比如“绿色食品”标志等。
声明:本网站发布的内容(图片、视频和文字)以原创、转载和分享网络内容为主,如果涉及侵权请尽快告知,我们将会在第一时间删除。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电话:189-5653-9761。
本站全力支持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实施的“极限化违禁词”的相关规定,且已竭力规避使用“违禁词”。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违禁词”介绍的文字或图片,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凡访客访问本网站,均表示认同此条款!反馈邮箱:365667427@qq.com。